上市公司回购不断加大,重要股东增持不断加大。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工具逐渐落地并呈现出效果,产业资本“长期投资”的风格正在形成。
根据Choice的统计,去年第四季度,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近249亿元,比第三季度增长88.91%。;全年产业资本减持规模同比大幅下降60%,违规减持案件减少近50%。
2025年,塑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愿意留”的市场生态仍然是当务之急,让产业资本更加耐心、安心,需要与时俱进的政策工具稳定预期,长期取得成功。
制定“加减法”的政策工具
在去年9月24日的国务院办公室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宣布将创建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和增持专项再融资。其中,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融资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引导商业银行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回购或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贷款,为市场注入强大信心。
12月,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了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规则:一是将专项贷款融资比例上限从之前的70%调整为90%,贷款期限从不超过一年延长至不超过三年;第二,所有已经正式公布回购增持计划的上市公司和重要股东都可以进行回购增持贷款。
政策工具一经发布,就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的积极参与。自政策发布以来(截至2月18日),a股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超过700亿元;2024年,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的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如果说支持回购增持的政策工具是鼓励产业资本“加法”,那么进一步规范减持就是“减法”对市场反应强烈的违规乱象。
去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家九条”提出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要求严格规范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减持,严厉打击各类违规减持。随后,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进一步规范“关键少数”重要股东减持行为,包括加强减持信息披露、要求股价破发、破利、不分红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等。
市场普遍认为,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政策工具对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部稳定性、进一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减持新规作为a股市场制度变革的关键一步,引导其聚焦公司价值创造,通过约束大股东短期行为,推动a股向“价值市场”和“长期市场”转型。
产业资本转向长期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和工具的加持下,产业资本正在向“长期投资”的路线转变。记者注意到,无论是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增持金额、限售解禁规模还是产业资本减持规模,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要使政策效果持续“保鲜”,就不能放松。资料显示,今年1月,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59.3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1.14%,尽管受春节因素影响,但近5年同期数据仅高于2021年的42.40亿元。另一方面,减持数据显示,今年1月,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146.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倍多。
虽然受市场估值水平波动的影响,工业资本做出了各种资本行动的安排,但不同阶段与时俱进的相应政策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上个月,六部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方案》,提出央行将根据前期实践经验和业务发展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高工具使用便利性,及时促进工具扩张增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得足够的中长期资金来增加投资。
在与上市公司沟通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持续细化相关政策对稳定预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持有5%以上上市公司股份的股东告诉记者,目前“增持贷款”工具的平均利率只有2%左右,非常有吸引力。然而,目前似乎还不清楚未来对减持的要求。如果政策能够持续细化,将更有利于稳定预期,增强信心。
“作为公司的股东之一,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非常乐观,对再融资工具给出的优惠力度也很满意。但如果我增持的公司股票未来不能及时合规减持,可能会影响我自己资金的流动性。”股东表示,“将减持行为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盈利能力、分红水平等经营指标挂钩,对维护市场秩序起到积极作用,严格杜绝业绩不佳、大额套现的行为。如果在合规的前提下,相对畅通的减持渠道会增强上市公司股东的意愿。”
事实上,上述股东的观点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产业资本对政策工具的期望。也是市场普遍预期,通过长期资本入市和结构性工具增强市场韧性,通过监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稳定预期,推动资本市场从“短期博弈”向“长期价值”转型。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