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AI把特朗普看透了?

AI把特朗普看透了?

2025-02-10 08:34  来源:虎嗅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虎嗅

  “特朗普希望国际油价升还是降?”AI一致回答“希望降”!

  豆包、通义给出的理由大同小异:

  1、抑制通货膨胀

  低油价有助于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减轻消费者负担,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2、促进经济增长

  油价下跌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3、保障能源安全

  通过增加国内石油产量,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石油的依赖,增强国家能源安全。

  4、支持传统能源产业

  作为传统能源的支持者,低油价有利于美国石油行业的发展,符合其“能源独立”战略。

  5、兑现竞选承诺

  在竞选期间,他曾承诺降低油价,以赢得选民支持,兑现竞选承诺对其政治形象至关重要。

  DS(DeepSeek)确有过人之处。首先,补充了特朗普希望油价下降的两点理由:

  1、打击对手经济:通过压低油价来打击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对石油出口依赖较大,低油价会减少其石油出口收入,进而对其经济产生压力,在俄乌冲突背景下,这一意图更为明显。

  2、助力制造业:特朗普将美国的能源优势视为振兴经济的核心,低油价能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实现其经济政策目标。

  更值得称道的是,DS指出:

  特朗普的政策存在矛盾之处。比如他若加强对伊朗等国的制裁,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原油产量下滑,给市场带来潜在的供应风险,从而推动油价上涨,这与他压低油价的想法相背离。

  以下,是人类的思考。

  能源产业的代言人

  美国共和党确实长期被视为传统能源产业(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代言人。

  共和党、民主党对“碳排放”相关国际公约的态度泾渭分明:共和党极力阻挠、民主党积极推进:

  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美国承诺2010年排放量降至60亿吨以下,时任总统是民主党人克林顿;

  2001年3月,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来自共和党;

  2016年,美国国务卿克里抱孙女签署《巴黎协定》,时任总统是民主党人奥巴马;

  2017年6月,共和党人特朗普当选不久,就宣布退出 《巴黎协定》;

  2021年,民主党人拜登宣布重返《巴黎协定》;拜登政府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包括一项规定:购买电动车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

  2024年,即将卸任的拜登宣布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NDC)”,目标是:2035年净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61%~66%;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3550计划”。

  此次特朗普参加竞选,雪佛龙、埃克森美孚、西方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以及美国石油学会都在共和党身上加了重注。

  特朗普任期只有4年,严格说只有2026年中期选举前的2年时间可以掌握参众两院多数席位的优势,比较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因此,特朗普回报金主可谓急功近利、毫不掩饰。

  2025年1月,共和党人特朗普刚刚上任,就推出一系列政策:

  第一、宣布将会退出 《巴黎协定》,摆脱与减排相关的所有国际义务;

  第二、宣布进入能源紧急状态,撤销对传统能源的限制政策。旨在提高美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强调开发阿拉斯加油气资源、大力支持传统能源出口;

  第三、取消购买电动车7500美元税收减免、废除电动车强制令、将用于充电桩建设的资金挪作它用;

  第四、干脆取消“绿色能源”这个提法,把能源划分为原油、煤炭、天然气、核能、地热和水电六大类,刻意将风电、光伏排除在外。

  渴望“戴维斯双击”

  21世纪美国能源产业最重大的事件只有一个:页岩油革命。

  由于水力压裂技术和水平钻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美国本土石油/天然气产量极大提高。

  2015年末,美国解除长达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2018年,美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2019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并短暂超越沙特成为第一石油输出国。

  但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比沙特高一个数量级。2015年开始出口以来,成本约为55美元/桶。

  2016年-2021年,WTI原油现货均价分别为43.6美元、50.8美元、64.9美元、57美元、39.7美元、68.2美元,六年均值为54美元/桶。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2022年-2024年,WTI原油现货均价分别为94.5美元、77.6美元和78.8美元,三年均值为83.7美元/桶,较俄乌冲突前5年高54.9%!

  美国早已对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实施制裁。直到把俄罗斯“踢下桌”,终于可以大发其财。2023年,美国石油/天然气/加工石油出口合计达3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1.4%。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制裁的俄罗斯原油出口量并未明显下降,只是出口目的地从欧盟变为其他国家(如东方大国印度)。

  页岩油革命可谓生不逢时,因为全球能源需求不足,原油处于过剩状态:

  发达国家已经“碳达峰”(德国等欧盟9国于1990年碳达峰,美国于2007年碳达峰);

  由于新能源车普及,中国石油需求已开始下滑。2024年同比下降1.9%。

  预计2025年,石油市场将面临100万桶的供应过剩。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多年来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维护成员国利益。自2022年起累计自愿减产600万桶/日。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公布OPEC国家闲置产能为530万桶/日。其中沙特、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分别为310万桶、110万桶、60万桶和40万桶。

  低成本产能自愿闲置,因为中东土豪不缺美元;高成本的页岩油却要扩大生产,因为美国亟需减少贸易逆差。

  特朗普要为能源巨头谋利益,是希望产量提高开采一桶亏一桶?还是产量提高、油价企稳,金主收获戴维斯双击呢?

  点评AI的回答

  关于“抑制通货膨胀”

  这是“政治正确的废话”。没有不声称“反通胀”的政客。向所有国家加征至少10%的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比油价更大、更直接。

  关于“促进经济增长”

  AI说得完全正确。

  关于“保障能源安全”

  AI完全搞反了。当油价低于页岩油气开采成本时,能源行业没有增产的动力。

  关于“支持传统能源产业”

  AI又搞反了——低油价不利于美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不符合“能源独立”战略。

  关于“兑现竞选承诺”

  显然,AI不懂“听其言、观其行”。

  DS提出“降低油价打击俄罗斯”

  美国这样干过,而且成效显著。但当美国从石油净进口国变为第一产油国、第一输出国时,低油价打击的就不仅仅是俄罗斯,美国自身受害甚至更大。

  俄乌冲突给了(更确切地说美国自己创造)以制裁为名将俄罗斯踢下“能源交易牌桌”的机遇,当然要用好。

  DS提出“助力制造业”

  DS说得对,但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不仅要有较低的油价,还要有充足、低廉的电力,还要翻新/增建基础设施,培养大批工程师及合格的产业工人。利息要低,汇率要低……既然这些短期难以做到,不如让自己代言的能源集团先把钱赚了。

  DS指出“特朗普的政策存在矛盾之处,与他压低油价的想法相背离”

  知道特朗普的真实想法,就不会感到困惑。

  再盘DeepSeek

  既然DS表现惊艳,不妨多“聊聊”:

  问题一

  你说特朗普希望油价下降的第一个理由是顾及消费者利润,那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就能顾及消费者利益吗?

  DS的回答中有几个值得讨论的点:

  1、DS认为美国消费者对油价(尤其是汽油价格)更敏感。

  但美国加油的频次未必高于购买中国商品的频次,对中国商品价格的敏感性差不到哪儿去。

  2、DS说对华关税服务于长期战略目标。

  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回顾二战后的80年,美国能源战略的长期性远超中国。

  3、DS说油价政策简单易懂,易于传播。

  但对它国加征关税同样简单易懂。特朗普几乎天天拿关税说事,今天墨西哥、加拿大,明天中国。还曾说要对金砖国家收100%关税。提及频率远高于油价。

  问题二

  你说特朗普公开指责OPEC,要求其增产以压低油价,甚至威胁取消对沙特等盟友的军事支持。以此证明特朗普希望油价下降。你确定这不是甩锅?

  DS回答。确实,特朗普的这种策略不仅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还与其政治风格和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问题三

  从推动美国能源独立的角度看,特朗普应当推高油价,否则页岩油开采无利可图。美国将回到石油净进口时代。

  DS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分析!

  DS还举了两个例子:

  2014-2016年油价暴跌:油价从每桶100美元以上跌至30美元以下,导致美国页岩油行业大规模裁员和破产。

  2020年油价暴跌:新冠疫情导致需求崩溃,油价一度跌至负值,页岩油行业再次遭受重创。

  问题四

  你说特朗普通过压低油价打击俄罗斯。但美国通过制裁、炸断北溪管线将俄罗斯踢出西方国家油气供应链。

  DS回答:非常正确。不过还坚持认为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的影响很大。有意思的是TA举的例子:

  2014-2016年油价暴跌:油价从每桶100美元以上跌至30美元以下,导致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卢布大幅贬值。

  2020年油价暴跌:新冠疫情导致需求崩溃,油价一度跌至负值,俄罗斯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剧。

  正是TA为“低油价打击美国页岩油”这个命题举的例子!

  通过与AI对话,坚定了我的观点:不论从国家利益还是能源巨头的诉求,特朗普都不希望油价下降。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