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美债危机,要来了?

美债危机,要来了?

2025-01-17 08:35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破1.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不断向上试探,最高达到4.79%,正逼近5%的重要关口。

  美债收益率这波上涨不仅是因为通胀预期回升,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期待逐渐降温。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正掀起一轮美债抛售潮。随着美债被大量抛售,债券价格下跌,进而推升了债券收益率。

  这一切的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10月。

  2024年12月20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10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数据显示,美债的海外持仓总额在连续五个月的上涨后突然锐减,直接下降了772亿美元,跌至8.6万亿美元。

  这场美债抛售的“主力军”,正是中国。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2024年10月单月就抛售了119亿美元美债。而在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累计减持额已经达到5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4000亿元。

  事实上,中国减持美债并非首次。

  从2018年起,中国便开始减持美债,曾从约1.2万亿美元降至2023年的约9000亿美元。这一战略调整的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有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应对。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加剧,特别是美国加征关税和实施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中国开始有意减少对美国债务的依赖,避免过度暴露于可能的金融风险之中。

  问题来了:中国为何在这一时刻再次大规模抛售美债?我们普通投资者是否还能继续持有美债?

  为何此时抛售美债?

  中国在此时减持美债不仅是出于经济安全和金融风险管理的考量,也是在战略上进行主动调整:

  首先,特朗普的回归——市场的不安时刻;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将重返白宫。市场担忧的不只是他个人的政治风格,更是他可能重新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尤其是加征关税。此举不仅会引发美国的二次通胀,也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引发资本的恐慌性撤离,加大美债的抛售压力。

  中国减持美债,或许还是为了反制特朗普可能加征的关税。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压力和可能出台的关税政策,让中国感受到需要采取措施以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减持美债正是其中的一环。这不仅是为了防范潜在的经济风险,更是中国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反击。通过减少与美国经济的联系,中国希望增强自身的谈判筹码,为未来的贸易谈判积累更多话语权。

  其次,美元持续坚挺;

  2024年10月以来,美元指数持续走强,许多国家的货币(尤其是与美元有较大贸易往来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贬值压力。

  人民币受中美利差的影响,以及美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持续承受贬值压力。为应对这一局面,中国通过抛售美债释放美元流动性,增加人民币市场的供给,以此缓解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最后,美国债务危机的“火药桶”爆发;

  长期以来,10年期美债被视为全球“无风险资产的基准”,因为美国国债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几乎没有违约风险。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欧盟等大国)将美债作为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管理和稳定外汇储备。

  但长期的财政赤字(高昂的军事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让美国的债务越堆越高,美国政府通常通过发行新的债券来偿还到期的旧债,而这些新债又带来更高的利息支出,从而使得美国陷入了“债务的恶性循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债务规模持续飙升。1990年时,美国政府债务总额约为3.2万亿美元,2000年增至5.62万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突破13.5万亿美元。进入2020年,债务总额已达到27.7万亿美元,2023年更是突破34万亿美元。截至2025年1月10日,美国未偿债务总额达到36.17万亿美元。

  尽管美国的债务问题早已是沉疴旧疾,但凭借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和美债的“避风港”属性,全球投资者依然愿意持有和购买美债。

  而当前市场的恐慌情绪源于美国债务规模的急剧膨胀——仅2024年一年内,债务就增加了2.22万亿美元,其中后四个月更是激增1.12万亿美元。此外,美国的未偿债务规模已大幅超出33.1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

  更糟糕的是,美联储一边实施降息政策,一边又在背后悄然“放鹰”,这让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不断攀升。虽然这种操作暂时遏制了资本的加速外流,但更高的利率却让美国政府的借贷成本如滚雪球般不断攀升,进一步加剧了债务负担,最终形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利率推高债务,债务加重利率,局面越发难以收拾。

  可以说,特朗普回归所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还有美元的强势和美国债务规模急速膨胀,是中国大量抛售美债的主因。

  除了中国,美国最大海外“债主”——日本,也因应对日元贬值压力,选择减持美债。2024年10月,日本的美国国债持仓环比减少206亿美元,降至1.1027万亿美元,这是日本在过去七个月中的第六次减持美债。

  此外,英国、开曼群岛、加拿大、比利时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也在当月减持了美债。这一减持潮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具体持仓数据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报告也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趋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从曾经的85%以上下降至目前的58%,创下30年来的新低。

  既然全球央行纷纷开始抛售美债,这是否意味着美债违约风险正在上升?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普通人是否还应该继续持有美债。

  美债是否有违约风险?

  虽然美国债务高筑,但当下来看,美债违约的概率不大。

  为何这么说?

  美国债务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两党制下的政治分歧。民主党和共和党在财政政策上的理念差异,导致政府在支出控制和债务管理方面缺乏一致性。为了迎合选民需求,两党政府往往采取短期的财政刺激措施,而非解决长期债务问题的结构性改革。这种短期政策加剧了债务扩张,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性。

  为限制政府借贷并控制赤字,美国设立了债务上限——即政府能够借贷的最大总额。但债务上限并不直接限制政府的支出能力,它本质上是一个法定上限,而不是经济上的硬性约束。当债务接近上限时,必须通过国会批准提高债务上限,以便继续借款。自1939年设立债务上限以来,已经进行了103次调整,从而避免了违约的风险。

  对于美国两党来说,债务上限不仅是一个财政工具,更是一个关键的政治筹码。每当美国债务接近上限时,政治双方往往会将这一问题作为博弈的工具,以迫使对方做出让步,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例如,2023年4月,共和党提出,同意提高债务上限,但前提是白宫必须大规模废除新能源税收抵免政策,这一提议是为传统能源争取更多利益,因为传统能源企业与共和党有紧密联系(来自汤山老王《财富与周期》)。

  虽然美国两党在财政政策上存在显著的分歧,但它们都深知美债违约的代价将是灾难性的。

  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其发债能力源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如果失去信用(即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或失去偿债能力),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将受到极大威胁。

  美国国债的违约不仅对美国国内经济有直接影响,还会波及全球金融体系,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两党都明白,美国债务违约将导致全球资本流出,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灾难。

  更何况,美债的最大持有人是美国自身,包括美国的各大机构、投资者以及美联储等。美国政府不可能忽视自家利益。正因如此,尽管政治僵局有时会拖延债务上限的提高,但通常会在最后一刻得到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债务上限虽然能够暂时避免美国债务违约,确保政府能够继续借款和支付到期债务,但这只是一个短期应急措施,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不断增长的债务问题。

  提高债务上限意味着政府能够通过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膨胀,政府可能陷入“债务陷阱”,即为了支付债务和利息而不得不继续借债。随着美国财政赤字率不断扩大,市场对美国政府偿还债务能力的信心下降,美国新发的债券只能让美联储“接手”,这就是典型的“扩表”行为。

  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并帮助政府应对财政危机,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大量的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这一“扩表”行为虽然有效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也可能引发高通胀,增加美元贬值的压力。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美国面临债务违约危机,且国会未能及时提高债务上限,美联储可能会通过印钞解决问题,直接购买政府债务。这种做法也能避免短期违约,但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样加剧美元贬值风险(这也是为何我们一直认为,美联储不会轻易加息,否则美国财政面临崩溃的风险)。

  所以说,尽管美国债务问题日益严重,债务上限危机和财政赤字持续扩大,但美债违约的风险仍较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有多种手段避免违约,不会轻易走到违约的边缘。尽管这些应对手段可能导致通胀和美元贬值的压力,但通常是可控的,不会引发灾难性后果。

  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持有美债完全没有风险呢?

  汇率是最大的风险

  如果不考虑汇率变化,仅从利率和到期收益角度,美债几乎是没有风险的。但当你用人民币购买美债,汇率波动就成了一个额外的风险因素。如果美元贬值,外资投资者在将收益兑换回本币时会遭受损失。损失的程度,取决于美元贬值或本币升值的幅度。

  假设你用人民币兑换美元购买美债,当前情况: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7.35.1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为4.22%,而中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1.23%,中美利差约为3%,换汇成本大约为0.5%(根据个人在北京银行的结售汇操作经验)。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汇率变化,你可以从美债投资中获得2.5%的利率收益。

  一年后,你要将本金和收益兑换成人民币,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2.5%,即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降至7.17以下,那么你的利差收益将被完全“抹掉”,甚至可能出现负回报。

  反之,如果人民币继续贬值,你不仅能赚取利差收益,还能通过美元升值获得额外的回报。但问题在于,目前美元指数接近顶部,未来可能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

  首先,如上文所述,债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政府继续举债,还是美联储继续“印钞”,都会使美元供应量增加,推动贬值;其次,弱美元有利于提升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特朗普很可能会倾向于推动美元贬值,来促进美国的出口和制造业回流;最后,全球正在进行“去美元化”——减少美债持有、增加黄金储备、推行本币结算等措施,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削弱美元的购买力。

  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并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如果国内经济好转,那么人民币甚至有升值的可能,此时你可能会面临汇兑损失。

  这时候,就有投资者问了,锁汇是不是可以规避这个问题?

  锁汇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外汇远期合同等金融工具,在未来某一时点以预定的汇率将美元兑换回人民币。这样,汇率波动的风险就可以被对冲。

  但锁汇并非没有成本。通常情况下,锁汇成本是通过利率平价理论来计算的。这意味着,锁汇成本大致等于高息国利率与低息国利率的差距。以中美为例,当前的锁汇成本大约在2%-3%之间。

  也就是说,如果你预计美元将面临较大贬值压力,或者认为人民币会升值,选择锁汇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但你需要承担2%-3%的锁汇成本,这几乎会“吞噬”你从利差中获得的收益。

  但目前我们认为不必急于进行锁汇,因为在当前出口压力背景下,人民币升值2.5%以上的概率相对较低。所以说,我们可以继续持有美债,但考虑到换汇成本和小幅汇率波动,最终收益可能并不会非常理想。

  总而言之,虽然美国的债务问题早已成为全球经济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隐患”,但美债违约的概率依然很低,只不过可能是以美元贬值为代价。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购买美债最大的风险来自汇率波动。一旦美元贬值,我们投资美债的性价比就会大打折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