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共有65家基金公司共计自购了29.07亿元的旗下产品。其中,华夏基金的自购金额最高,达到4.41亿元;而天弘基金则进行了24次自购,频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基金自购金额猛增至7.47亿元,创下了年内的新纪录。
股票型基金成为自购的“主力军”
截至8月9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的自购金额中,股票型基金以13.8亿元位居首位,其次是混合型基金,达到了5.65亿元。同时,FOF基金、债券型基金和QDII基金也获得了净申购,分别为3.9亿元、3.47亿元和1.3亿元。
公募基金的自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行业趋势和板块轮动的判断。市场中的板块轮动是常见现象,公募机构通过自购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可以灵活应对由板块轮动所带来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的自购排名靠前与市场行情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股票市场下滑,今年股票型基金整体表现不佳,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导致基金发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公募基金通过自购来增强投资者信心,缓解赎回压力,并促进新基金的发行。
65家基金公司在今年的自购金额超过了29亿元。
根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的统计,截至目前,65家公募基金和资产管理机构在今年的自购总金额达到29.07亿元(不包括货币型基金和另类投资)。
今年1月,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下跌,投资者信心不足,公募基金通过自购来增强投资者信心。2月份,沪深300指数单边上涨,大盘反弹,并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基金自购金额相对较低。进入3月份,公募基金对市场的信心显著增强,自购总额达到了今年以来的单月最高点,接近7.5亿元。在4月至7月期间,基金自购金额保持在3亿元以上,沪深300指数稳定在3300点以上进行盘整。
根据同花顺的数据,自购基金的类型主要有股票型、混合型和FOF,分别申购了13.8亿元、5.65亿元和3.9亿元,三者的总和超过了八成。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和5月,公募基金公司及资管机构自购自家股票型基金的金额占比均超过六成,分别为76%和64%。
根据自购的次数统计,今年以来购买次数最多的是天弘基金,达到了24次;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汇添富基金的自购次数分别为23次、19次和14次。此外,南方基金、富国基金和华安基金的自购次数也都超过了10次。
从自购金额来看,华夏基金以4.41亿元位居首位;易方达基金的自购金额为2.85亿元,排名第二。南方基金、天弘基金、富国基金、华安基金、国泰君安资管和广发基金的自购金额均超过1亿元。
从产品收益率来看,作为自购对象的基金产品中,收益表现较强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和黄金主题基金。具体而言,中欧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发起A、永赢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发起联接A和招商中证半导体产业ETF发起式联接A的收益率分别为17.1%、16.27%和14.76%,位列前三名。
此外,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发起式联接(QDII)A、华夏中证香港内地国有企业ETF发起式联接(QDII)A以及华泰柏瑞东南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A等多只QDII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表现优异,位居前列。
11只基金产品自购金额超过1500万元
从基金产品的角度来看,今年最大单笔和总申购额均来自华夏基金的华夏养老2060五年持有混合发起式(FOF)A,且自购金额超过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只基金在今年3月28日成立时,基金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认购超过2亿份,所占基金总份额比例为100%。
其次,上海国泰君安证券的资管产品——国泰君安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A,自购金额为6101.27万元,排名第二。此外,易方达基金旗下的深高REIT和中证A50E的自购金额均超过5000万元。
在过去十年中,基金公司在市场阶段性底部时大规模自购权益类产品,这种行为明显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公募基金的大规模自购一方面会为A股市场注入新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将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结合。这是一种向市场传达信心的方式,有助于平稳市场情绪。尽管公募基金自购的规模扩大并不直接意味着买入信号,但当市场下跌达到一定幅度或持续一段时间后,公募基金启动自购热潮,往往预示着市场底部的形成。
光大证券的分析师祁嫣然指出,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投资者的风险与利益一致性,从而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并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自购资金来补充和稳定基金的资产规模。“在市场情绪低迷时,基金的自购潮往往被视为市场可能止跌回稳的积极信号。”自购资金通常倾向于选择安全边际较高的稳健型资产,而在市场接近底部时,权益类基金的自购活动更容易集中出现。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