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吉利,不认命

吉利,不认命

2025-01-15 08:38  来源:虎嗅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虎嗅

  2024年,吉利汽车(HK:00175)总销量217.6万辆(包括吉利、吉利银河、领克、极氪)、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达88.8万辆、同比增长92%。

  2025年,吉利汽车销量目标为271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车销量目标为150万辆。

  2024年,吉利控股全球总销量达333.6万辆。除吉利集团旗下品牌,沃尔沃、宝腾销量分别为76.3万辆(其中新能源35.2万辆)、15.2万辆(主要在马来西亚销售)。

  2024年,销量超过200万的中国车企已达6家:

  比亚迪(427万辆)、上汽(401万辆)、吉利控股(334万辆)、一汽(320万辆)、长安(268万辆)、奇瑞(260万辆)。

  其余数十家车企,销量“断崖式”落后,除长城(123万辆)外都远低于100万辆。

  汽车制造是最典型的规模经济,销量低于50万车企与销量高于250万的车企无法竞争。但电动化、智能化给了前者翻盘的机会。理想(50万辆)、赛力斯(43万辆),以及“新贵”小米(13万辆)尚有机会,这三家不仅销量上升态势可观,而且财务状况良好。

  吉利控股有“坐三望二”的可能,前提是不再“干大事儿惜身”、奋力赶上新能源“末班车”。

  终于可以完成销量目标了

  2017年,吉利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全年销量128万辆、同比增长41.6%,超额完成销量目标(110万辆)。

  2018年,销量突破150万、增速降至17.3%。但没有完成销量目标(158万辆)。

  2019年,销量目标被定为151万,不料上半年销量仅65万辆、同比减少15%,吉利将销量目标下调至136万辆。最终,年销量为136.2万辆,同比下降9.3%。

  2020年-2023年,吉利汽车连续三年没有完成销量目标:2020年定到141万辆,完成132万辆;2021年定到153万辆,完成132.8万辆;2022年定到165万辆,实际销售143万辆。至此,吉利汽车连续6年没有完成年初公布的销量目标。

  2023年,吉利汽车销量目标没变,仍为165万辆,最终“压线”完成目标。

  2024年销量目标提高到190万辆,完成得相当从容:

  Q1销量47.6万辆、同比增长49.5%;

  Q2销量48万辆、同比增长33%;公布2024年6月销量时,将年度销量目标从190万辆提高到200万辆。

  Q3销量53.4万辆、同比增长17%;

  Q4销量68.7万辆、同比增长31.9%:

  全年销量217.7万辆、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连续两年完成销量目标,吉利仍不失谨慎——2025年的销量目标为271万辆、增幅25%;其中吉利品牌销量目标200万辆;极氪销量目标32万辆;领克销量目标39万辆。

  燃油车企中的新能源翘楚

  2015年官宣“蓝色吉利行动”时,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之前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90%”。

  结果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11.3万辆,仅占总销量的8.3%;2020年、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不升反降,分别为5.2%、6.2%。

  2021年初,“蓝色吉利行动”被修订,分为两个子项:

  一是“专注节能汽车”,包括燃油、混动、插电混动及增程,概括起来就是“在北京不能上绿牌”;

  二是“专注智能纯电动车”。

  修订版没有给出新能源车占比要达到的目标。但从销量看,重视程度是空前的:

  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达35.4万辆,占比24.7%。

  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46万辆,占比28%;

  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88.8万辆,占比41%;其中,Q4销量34.2万辆,占比达50%。

  传统燃油车企当中,吉利成为向新能源转型的“排头兵”。2024年,吉利产品中新能源车占比达41%,后面是上汽(30.7%)、长安(27.4%)、长城(25.9%)、广汽(22.7%)……

  2025年,吉利新能源车销量目标150万辆,增幅为69%。照此推算,吉利汽车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将超过55%。

  插混的潜力

  吉利新能源车产量不大,但“花样”不少,主打“骑驴看唱本、走着瞅”:

  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不过8.3万辆,包含6.13万辆纯电、2.08万辆插混、636辆油混,插混占比约25%;

  2022年,插混销量增至6.65万辆,但占新能源车销量的比例降至18.8%;

  2023年Q1.插混销量不足4800辆,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8%;到2024年Q4.插混销量达8.2万辆、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36%。2023全年,插混总销量达15.3万辆(主要为领克旗下产品)、占比33%;

  2024年Q1.插混销量回落至5.9万辆、占比却提高到41%;Q2销量达到创纪录的8.5万辆、占比49%;

  2024年H2.插混占比又开始回落,Q3、Q4占比分别为37%、28%。2024全年,插混总销量达31.2万辆、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35%。

  在充电桩建设跟不上新能源车保有量增长的情况下,换电被蔚来等车企视为重要的解决方案,吉利参与其中。2024年,将睿蓝股权出售给关联方,换电探索暂且打住。

  直到2021.插混仍不是吉利新能源战略的主攻方向,2023年奋起直追。但2024年,Q4插混动占比又一路降至28%。“主攻手”地位仍不稳固。

  比亚迪则很早就确定了“纯电、插混”双轮驱动战略。2024年,插混销量达250万辆、占比达58%。其中,Q3、Q4占比更是达到61%。

  与纯电动相比,混动(插电、增程)路线有三大优点:

  一是不受充电桩建设制约,车主亦无里程焦虑,有利于新能源车迅速推广;

  二是让庞大燃油车存量产能发挥“余热”,避免浪费。例如,比亚迪停产燃油车后,发动机、变速器产能仍有用武之地。

  三是对锂/镍等资源的消耗只有纯电动车的几分之一。

  前些年,吉利推进插混车不坚决,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不确定用户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以及哪种动力方式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二是担心“绿牌政策”有变(即取消为插电混动车发放绿色牌照)。

  等到比亚迪的插混、理想的增程大放异彩,吉利才下定了决心。

  与传统燃油车企相比,吉利转型新能源步伐更快。而特斯拉等“纯电动玩家”对插电混动车无从置喙。

  从2015年官宣“蓝色吉利行动”至今已进入第10个年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从5.65万辆增至427万辆。吉利一面乐此不疲地“赚燃油车最后一个钢镚”,一面观望新能源车发展:

 市场不接受新能源车怎么办?

  补贴退坡怎么办?

  插混车型不给上“绿牌”怎么办?

  锂矿石价格暴涨怎么办?

  特斯拉入华怎么办?

  合资企业全力杀入新能源车市场怎么办……

  《汉书》中说:“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吉利发展新能源车的战略就是“且听且渡”,用“狐疑”两字概括十分贴切。

  观望错过了时机,但降低了风险,现在还不算晚。

  极氪从“赛马”中胜出

  在“蓝色吉利行动”中,极氪的地位非常突出,但吉利采取的是“赛马”机制,高、中、低档齐备,轿车、SUV俱全,纯电、增程、插混、换电一个不落。

  极氪的优势是自有电池、电机研发及生产能力及位于瑞典的研发中心,堪称“小小比亚迪”。

  2024年前三季,极氪整车销量收入380亿,占总营收的72.4%;电池及其他零部件销售收入118亿,占总营收的22.6%;研发服务收入26亿,占总营收的5%。

  极氪率先独立上市,打通融资渠道,增加了“赛马”的胜算。

  1)极氪销量

  极氪第一款产品是ZEEKR 001.2021年10月交付199辆,至年底共交付6007辆。占吉利汽车四季度总销量的1.5%,占吉利新能源车销量的16%。

  极氪第二款产品是ZEEKR 009(六座MPV),2022年11月开始交付。

  2022年Q4.极氪销量增至3.2万辆,占吉利总销量的7.3%,占吉利新能源车销量的28%。

  极氪第三款产品是 ZEEKR X(紧凑型SUV),2023年6月开始交付。

  2023年Q4.极氪销量接近4万辆、同比增长22.1%;但占总销量及新能源车销量的比例却分别降至7.5%、22%。

  2024年,极氪累计交付22.2万辆,同比增长87.2%;占吉利汽车总销量的15%,占吉利新能源车总销量的43.4%。

  随着极氪在“赛马”中取得阶段性胜利,吉利新能源车业务的格局渐趋明朗——睿蓝被剥离、几何并入银河、领克或将并入极氪。

  极氪不仅是吉利新能源第一品牌还是重要的资本运营平台。

  2)单车毛利润

  经过几年爬升,极氪单车毛利润率稳定在16%一线:

  2021年,极氪销量6000辆,单车均价25.7万,单车成本25.2万,单车毛利润4700元,毛利润率不到2%;

  2022年,极氪销量提高到7.2万辆,单车均价27.3万,单车成本26.1万,单车毛利润1.28万元,毛利润率4.7%;

  2023年,极氪销量接近12万,单车均价28.6万,单车成本24.3万,单车毛利润4.28万元,毛利润率15%。

  2024年,极氪销量达22.2万辆,单车均价、单车成本分别下降2万、1.9万元,单车毛利润下降约9000元,但毛利润率提高到15.8%。

  汽车是规模经济的典范,产销规模越大成本优势越显著。除非销量有重大突破,极氪毛利润率会稳定在目前的水平。

  3)极氪的“美中不足”

  尽管背靠集团公司,极氪毛利润率表现不俗,但因规模偏小,无法摊薄研发、行政费用。

  2023年,极氪毛利润68.5亿,市场/行政费用69.2亿,高于毛利润;研发费用83.7亿,费用率高达16.2%。毛利润率为13.3%,总费用率29.6%;

  2024年前三季,毛利润87亿、市场/行政费用67亿;研发费用66亿;毛利润率提高到16.6%、总费用率降至25.4%,情况有所好转,但距扭亏尚远。

  极氪产品力、销量均属上乘,美中不足的是迟迟没有实现盈利。理想、赛力斯已经开始赚钱,小米汽车有可能在2025年扭亏为盈。

  如果半路出家的小米率先盈利,定位高端、背靠吉利控股的极氪不免有几分尴尬。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