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资本一夜抽逃英伟达

资本一夜抽逃英伟达

2024-08-30 08:38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在全世界的翘首企盼中,英伟达发布了财报,不料这却让黄仁勋“摔了一跤”。

  美东时间周三美股盘后,英伟达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2024年7月),总收入同比增长122%达到300.4亿美元,高于华尔街一致预期的287亿美元,也创下公司单季度营收的历史新高;净利润翻倍达166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68%。

  尽管有着无可指摘的业绩表现,但投资者们完全不想买英伟达的账。在财报发布后,英伟达股价极速跳水,跌幅最高达到8.85%,市值一夜蒸发2000多亿美元。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英伟达甚至直接带崩了美股的芯片板块。在美东时间8月29日开盘前,台积电、AMD、博通等公司均有2%左右的下跌。

  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似乎在证明一件事情——尽管科技公司普遍认为,AI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但AI产业自身,远比想象中的脆弱。

  那个今年被反复拿出来讨论的问题,这一刻再次被人们想起:这一轮AI浪潮,是否已经出现了泡沫?

  资本为何抽逃英伟达?

  如果只从财报本身来说,英伟达依然是行业中毫无争议的“卖铲人”。

  公司目前最重要的数据中心业务营收为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54%,超过此前华尔街给出的250亿美元的一致预期。

  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硅谷巨头之间的“算力军备竞赛”。

  仅以微软、亚马逊、Meta和Alphabet四家公司来看,根据各家此前发布的全年资本开支计算,上述公司今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总额高达1060亿美元。

  与此同时,英伟达也在与下游代工厂商一起,稳步提升高性能计算卡的产能。今年年初,中国台湾地区媒体曾多次爆料,台积电的CoWoS封装的产能存在明显不足。

  但紧接着,在今年3月,英伟达CFO Colette Kress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透露,英伟达在CoWoS产能的问题上,已经认证了除台积电外的其他封测厂商,预计H100芯片的总产能有望从去年的50万块,大幅提高至150万-200万块。

  财报上的数据也基本可以坐实这一点。

  尽管英伟达并没有在财报中,详细罗列出产品的出货构成,但考虑到最新的H200芯片在今年4月刚刚开始向下游客户交付,且同期A系列芯片出货量降低,因此本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的核心产品仍然是H100芯片。

  结合该部门154%的同比增长,基本可以推算,本季度H100的出货量相比去年同期或实现翻倍。

  另据财报发电话会议的沟通内容,H200芯片将从今年三季度大批量交付,即便下一代芯片将于年内量产,但市场对于H200的需求在下半年依然会持续提升。

  黄仁勋给出的判断依据是,“全球云服务提供商几乎没有多余的GPU容量,而英伟达的GPU是唯一能够处理和加速SQL数据、Pandas数据、Pandas和Polars数据科学工具包的加速器,在等待Blackwell期间,Hooper仍然是最佳选择。”

  相比于数据炸裂的IDC(数据中心业务),本季度英伟达游戏业务显得要平淡了一些:期内营收达到29亿美元,同比增长16%。

  当然,这里面有个客观因素是,目前英伟达游戏业务中的主心骨——RTX 40系列,其发布时间集中在2022年底至2023年年中,大多数有显卡升级需求的玩家已经在去年完成换新。因此,本季度游戏业务16%的增长算是比较理想。

  实际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英伟达的游戏业务极有可能迎来一次阶段性爆发。

  一方面,全球游戏市场正在复苏。根据DMM的《游戏投资评论》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游戏行业的总投资额达到了81亿美元,几乎是2023年全年的两倍。

  年内多款现象级游戏作品的出现,也在为英伟达持续创造利好。比如近期大热的《黑神话:悟空》在上线首日期间,天猫数据显示,“英伟达黑悟空联名”显卡等商品的搜索量增加了1379%。

  另一方面,按照英伟达的计划,RTX 50系显卡将在今年年底开售。届时,将有望伴随游戏行业的回暖,再次释放一波游戏玩家的换机需求。

  总的来看,英伟达的两大核心业务,无论是当前业绩,亦或是未来预期,都很难跳出毛病。

  那么英伟达究竟为什么,让投资者一夜失去信心。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英伟达的下一代芯片Blackwell在量产上的确出了问题。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下:Blackwell并不是一种芯片,而是一个平台,可以把它看作是过去Hooper架构的延伸,但性能却实现了全方位的碾压。

  今年的GTC大会上,黄仁勋曾举例称,“训练一个1.8万亿参数的模型,需要8000个Hopper GPU和15MW的电力,而2000个Blackwell GPU就能完成这项工作,耗电量仅为4MW。

  但就是这么一款被业界寄予厚望的芯片,前不久却被曝出,这款GPU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原定今年三季度的上市时间,被推迟到明年第一季度。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几乎近一半投资机构人士都在询问,“Blackwell究竟怎么样了?”

  对于这个问题,英伟达CFO Colette Kress表示,“公司已经向合作伙伴和客户发送Blackwell样品,但需要对Blackwell芯片的掩膜做出改变来提高生产良率”。

  Kress的这番表态,完全没有起到为投资者“服下定心丸”的作用,因为这变相承认了Blackwell就是存在设计缺陷,同时也没有明确说明,这款芯片能否在年内交付的问题。

  另外一个被市场所看空的因素,则是来自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

  尽管英伟达并没有详细列出中国地区的营收占比,但这家公司明确表示,中国数据中心收入在第二季度仍环比增长,并成为该公司数据中心总收入的“重要贡献者”。

  不过,英伟达仍无法给出在中国市场应对销售挑战的方案。

  目前,除特殊渠道流入中国大陆的高性能计算卡外,英伟达在国内的主力出货产品仍以特供版芯片“H20”为主,但面对国内同类型产品时,H20除了软件生态外,很难说有多大优势。

  郁金香泡沫or内燃机革命?

  与所有伟大的泡沫故事一样,最新的AI叙事传递出似曾相识的感觉:人工智能将像引爆工业革命的内燃机技术一样,“改变世界”,提升生产率,做大蛋糕。但华尔街担心的是,如果除了英伟达之外没有人从人工智能中获得回报,那么人工智能市场最终将跌至谷底。

  因此,除了这些眼下的问题之外,英伟达还面临着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长期关键问题——大型科技公司通过购买英伟达GPU,来建设数据中心的巨额投入,是否能获得回报?

  针对这一问题,黄仁勋多次在公开场合的回应是:“如果你投资于Hopper或Blackwell这类加速计算基础设施,不仅能节省大量数据处理成本,还可以迅速将这些设施租赁出去,带来快速回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这场以英伟达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狂热叙事,其巨额投入的盈利回报存在于预期,且是一笔超过10年期的未来回报。

  “这些投入对于AI是至关重要的,但可能需要15年乃至更漫长的岁月才能收到回报。”微软CFO艾米·胡德这样解释在AI的基础设施上的重金投入。——季度内微软资本支出达到2024财年以来单季最高的190亿美元,几乎都用于AI、云计算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

  然而,投资者却没有耐心等待兑换这张为期十年的空头支票,在艾米·胡德这一表态后不久,微软美股应声下跌,一度从当日高点降幅超过2.58%,后降幅收窄至1.19%。

  红杉资本的分析师大卫・卡恩在 7 月 6 日发布报告,认为 AI 产业泡沫加剧,年产值超过 6000 亿美元,才够支付数据中心、加速 GPU 卡等 AI 基础设施费用。然而,将所有AI公司的年收入加起来,却依然存在 5000 亿美元的巨大缺口。

  硅谷更多的人开始质疑AI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围绕人工智能叙事的“投机狂热”泡沫和“幻觉”还能维持多久?

  此前,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资者之一Prosus Group的AI和数据科学全球负责人欧伦•贝纳特(Euro Beinat)表示,科技高管对人工智能的能力做出宏大承诺的时代“即将在未来16到18个月中结束。”

  早在8月初,知名对冲基金埃利奥特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就在致客户信中表示,英伟达正处于“泡沫”之中,推动这家芯片巨头上涨的人工智能技术也被“过度炒作”了,迄今为止还没有带来“与其炒作相称的价值”。

  至于市场泡沫何时破灭,埃利奥特表示,如果英伟达公布的数据不佳并“打破魔咒”,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

  而这一泡沫,也蔓延在国内大模型浪潮迸发的始终。

  英伟达之“痛”给国内行业敲响警钟?

  随着多家大模型公司先后完成新一轮融资,大模型公司的估值准入门槛已经卷到了200亿元新高。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国内这波大模型浪潮正在催生泡沫。

  这是因为,大模型公司的商业盈利模式却始终成迷。为了讲好商业化的故事,今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大模型公司开始“模应一体”的探索,希望通过应用层的探索带来真实新增价值。

  以某AI独角兽为例,其To B端业务线收入不达预期,推出的AI to C产品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用户规模,但日活和留存已达瓶颈期,只能通过买量的方式获取增长。

  但是,AI To C产品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获客、转化方法。某互联网平台运营告诉财经365,由于不能沿用消费电商等传统的推广途径,AI产品获客增长并没有可以模仿的有效路径。

  投资人向财经365透露,该公司这一产品的长期留存不超过1%:“这就像是一个滚雪球游戏,通过这种模式拿到VC的钱后,再去投钱推广获得更多用户维持DAU,但用户留存极低,就只能继续重复投钱推广获客,再加上算力的高成本消耗,整个过程难以带来新增价值,可能会有崩盘的隐患。”

  这样的泡沫,在大模型浪潮带上风口的具身智能上,也同样存在。人形机器人的前沿叙事,带来的究竟是真实价值还是短期泡沫?

  某机器人公司CEO告诉财经365:“一个人形机器人公司,因为最终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无法在工厂运行工作,不得已订购了传统工业机械臂来交付。”

  然而,国外的投资者显然更容易为这些AI叙事买单。但国内的资本环境,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初创公司的商业化问题。一些“现实主义AIGC”的论调——要求AI初创公司能够马上变现,已经快成为AI投资圈的主流观点。

  长期关注中美AI创投的某知名投资人谈及国内AI投资现状时曾自嘲道:“还是怪我们 VC 不努力,几年前没人问那些烧钱很猛的公司赚不赚钱,这首先还是与这个中美两国资本环境有些关系。”他甚至给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人家富二代就可以一直读书读到PhD,然后再去找工作。咱们有时候可能被迫这个读完中专就得找工作”。

  这也使得“国内的AI泡沫并不像美国那么膨胀”,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首席顾问尹智对财经365表示:“与国外商业资本为主的投资导向不同,国内的AI投资,大多集中于政府出资的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实体基建产业,这像是没人会问修建高速公路何时能赚钱一样,原因在于它带来了上下游产业和就业繁荣。”

  另外,也有多位从业者向财经365表示,国内的AI产业尚处于上升期,谈泡沫为时尚早,同时泡沫对于产业来说也起到正向作用。这波大模型浪潮带来的关注和热钱,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从业者来说是巨大的利好。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