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两家千亿巨头宣布合并,什么信号?

两家千亿巨头宣布合并,什么信号?

2024-09-04 08:37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9月2日,造船板块经历了一场突然的大幅下跌,其中中国船舶、中船防务和中国重工分别收跌了9.04%、6.53%和6.39%。

  在市场参与者还在分析暴跌原因时,一则关于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合并的爆炸性新闻迅速席卷整个市场。

  双方公司发布公告称,中国船舶计划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为此,两家公司的股票将从9月3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期将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此举标志着自南北船大集团合并五年以来,中国船舶集团最大规模的资产整合。

  然而,这一重组却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严重分歧——两船合并,究竟是市场的利好,还是隐藏着未知的利空?

  利好还是利空?

  在具体方案未公布之前,我们很难准确判断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复牌后的走势,但可以确定的是,两船合并是利好我国造船产业的。

  这一重组预案是在预期之内,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资产重组的实质性推进。

  回顾历史,为了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并建立适度的竞争机制,1999年,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拆分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业内通常称为“南船”和“北船”。

  这两个集团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船舶总装平台,南船有中国船舶和中船防务,北船是中国重工;二是配套平台,如北船的中国动力,南船的中船科技,主要负责为造船厂提供厂房等配套服务;三是创新平台,主要是北船的中国海防和中船应急,属于战略新兴板块。

  然而,中国船舶集团内部依然存在竞争。为了彻底消除同业竞争并提高整体运营能力,2021年6月30日,中国船舶集团发布了承诺函,承诺在五年内(2026年6月之前)稳妥推进相关资产及业务的整合。

  关于资产重组的具体方案,预期主要有两方面:

  (1)船舶总装平台的整合:中国船舶集团可能会加快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整合,吸收合并中船防务和中国重工,同时注入接船质量较好的未上市公司沪东中华,并逐步剥离不良资产;

  (2)动力业务的整合:将动力业务剥离并并入中国动力,使其成为动力和配套业务的平台。

  两船合并有助于提高中国造船产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符合全球化趋势,整体是利好整个造船产业的。

  此外,资本市场也反馈比较乐观——9月3日,船舶制造板块(BK0729)逆势上扬,当日实现了3.67%的涨幅。

  尽管这样,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复牌后的走势仍不能确定,主要是具体的重组对价尚未明晰。

  此外,方案是否能顺利通过也取决于持股比例较大的少数股东的意见。招商证券提到,中国重工之前进行的债转股中,转股价格为5.74元。目前仍有六家股东位列前十大股东。

  截止到6月底,这些股东的持股比例约为15%,这一比例相对较高,若他们有较强的诉求,可能会推动更高的吸收对价,这对中国船舶来说并不一定是利好。

  那什么对价是合理的?

  合理的对价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债转股的历史价格。以5.74元的债转股价格为基准,该价格对应的中国重工PB约为1.55倍。以及根据过往的船舶重组经验,通常以1.5倍的PB进行。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船舶以约1.5倍PB吸收中国重工,可以被视为合理的对价。

  溢价或者折价吸收合并,都会影响另一方。

  总而言之,在具体方案尘埃落定之前,市场对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未来走势只能是猜测。

  当然,即使最终两船合并方案未达预期,市场反馈悲观,那也只是短期扰动,不改板块的基本面趋势。

  投资逻辑没变

  造船板块,投资的核心是利润兑现。现阶段板块已经进入利润兑现期,资金的博弈焦点将转向三季度利润的加速释放。

  造船业具有明显的周期特性,与大多数周期股相似,投资框架的核心在于判断供需关系。一般来说,造船业的供给被视为刚性,因此决定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需求端。

  需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带来的新增需求,以及到龄船只的淘汰引发的替代需求。

  前者关注下游航运市场的景气度。当航运市场景气良好或进入新一轮换船周期时,船东为增加或维持运力,会向造船厂下新订单。

  上一轮超级船周期是由新增需求驱动的典型案例。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的崛起导致需求激增,船东在这一热潮中过于乐观,误判了航运市场的景气度,盲目下单新船,推动了周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金融机构收缩信贷,船东缺乏流动资金支持,纷纷弃船。加上之前造船业产能的大幅扩张,导致造船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沉寂。直到2020年11月,一个全新的造船周期悄然开启,这一次是由需求激增和替代需求共同驱动的。

  替代需求主要关注全球船队的平均船龄。一般而言,船舶的寿命在20到25年之间。根据统计,2023年全球船队中约有12.5%的船只船龄超过20年,表明船队正进入集中老化阶段。我们预计到2028年,将迎来全球船舶更新替代的高峰。

  虽然本轮周期早已在2020年11月启动,但在板块利润兑现之前,资本市场保持谨慎态度,这是因为,船厂从接单到建造再到交付,叠加排单,往往跨度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期间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最终利润的兑现。

  终于在2024年第一季度,板块的利润拐点确认,资本市场给予了乐观反馈。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股价分别上涨超过50%和30%;

  2024年第二季度,板块利润加速释放:中国船舶实现扣非净利润8.599亿元,环比增长154%;中国重工实现扣非净利润3.548亿元,环比增长299%;中船防务实现扣非净利润1.058亿元,环比增长319%。

  整体来看,造船板块披露的二季度利润水平符合市场预期。然而,业绩落地后,板块却出现大幅调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市场风格转换:资本市场的风格变化可能导致资金流出;

  (2)中国船舶业绩瑕疵:市场担心基本面出现问题。

  具体而言,中国船舶二季度毛利率为8.87%,仅同比增长2.26个百分点,未达市场预期。经分析指出,这主要受配套设备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以及交付的液化气船初期创新成本较高,属于偶发性影响,不具持续性。

  此外,中国船舶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2%,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受到疫情影响,部分订单从第一季度推迟到第二季度,导致去年第二季度基数较高。

  同时,二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7.158亿元,是因为报告期内新开工的订单大于交付订单,即流出购买原材料的资金大于交付流入的资金,体现出的是新接订单高于完工订单的趋势,推动了在手订单的持续增长(中国重工也保持这样的趋势)。

  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共承接民品船舶订单109艘,载重吨数为855.77万吨,金额为684.25亿元;在完工方面,共交付48艘,载重吨数为403.45万吨,完成年计划的59.87%。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船舶在手民船订单为322艘,载重吨数为2362.18万吨,订单金额为1996.39亿元。

  根据分析,以中国船舶为例,其2024年第二季度的业绩并未显现出基本面的利空,反而它的接单质量明显提升,为利润释放提供了保障。

  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的新接订单主要包括:油船35艘、散货船31艘、液化气船18艘、PCTC船14艘和集装箱船10艘。在这些新接订单中,绿色船型的占比超过50%,中高端船型的占比超过70%,而批量化订单的占比也超过70%。

  接下来,影响造船板块的事件驱动是两船的重组进展。产业逻辑上,市场资金将聚焦于三季度的业绩,以博弈利润的加速释放。

  根据过去的造船价格指数、钢材板块价格和汇率变化等,我们可以推测,造船板块在三季度可能会交付更多高船价低钢价的订单,市场利润加速释放的概率较大。

  然而,在关注机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影响板块的利空因素:

  (1)市场环境低迷:负面消息可能被放大,影响投资信心;

  (2)人民币大幅升值:影响造船企业的汇兑收益;

  (3)全球衰退预期提升:市场担忧船东出现弃单行为;

  (4)新造船价格走势不及预期:若出现停止或回调,影响市场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